人文艺术学院团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凝聚全体师生之心,扎实推进学院共青团各项工作;近年来,人文艺术学院在学生科创、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活动领域成绩斐然,积极探索出学院团组织服务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我校共青团工作贡献人文特色。
一、凝聚思想共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抓思想、强党建,在政治引领上擦亮新品牌:学院团委定期开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党章学习、主题教育等活动,坚持高位谋划,精心组织实施一系列理论学习活动:“践行党章,遵守党规——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业绩和荣光”“坚持政治高站位、格局高起点、本领高标准——论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学生党员”专题党课,以理论宣讲:“星火”党章学习小组的系列宣讲等夯实师生政治根基;坚持知行合一,制作人文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新品牌:“青春万岁——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美术展行走党课、“观一江一河美景,悟城市治理智慧”行走党课,以党
锚定“青春大方向”,笃定不移,激扬青春理想:学院团委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由各个团支部牵头,鼓励团员与青年积极完成青年大学习,学院青年大学习完成率逐步提升,稳中向好。
深研深悟,让先进典型成为“金招牌”:学院团委发挥人文艺术学院代际传承的人文温情,在学院党总支的带领下,邀请各领域表现优异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开展“向前进,博青春”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活动、“如何讲好你我的闪光青春”主题宣传能力分享会等共5次宣讲活动,院团委为学院学子搭建起一个能够发挥自身特长、服务他人的平台,更在团建工作中立起了一块块“金招牌”,使同学们在实践中、耳听心悟中进一步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夯实同心筑梦思想根基,充分发挥组织战斗力
打造核心“人才队伍”,激发振兴“新动力”:评奖评优作为不断为团组织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淬炼党团骨干的有效途径,学院团委建立了完备的学院团务工作规章,逐步对其实现流程化管理,进一步确保其规范性;在组织纪检部的负责下,每年的评奖评优工作都取得了顺利进展和丰硕成就。
搞好教育引导、强化责任担当:学院团委联系实际,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开辟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做好对团学骨干的例会培训,通过规范开展思想淬炼、专业训练,引领团学骨干增加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认清自身责任担当,努力成长为坚实可靠的党团后备军。
三、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勤奋自强,不负青春韶华:在第七届“创汇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展示活动中,学院1名同学获得视觉传达设计类三等奖;在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大赛上海赛区之“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中,学院2名同学获大学生组三等奖,1名同学获二等奖并进入全国总决赛,10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获得“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大学生组三等奖。
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为了更好的关注学生成长,做好学生学习、实践、成长平台,学院团委通过一系列流程深入学生生活,保障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质量。
四、凝心聚力共奋进,同心逐梦谱新篇
校园活动方面,人文菁华,韵染立信,学院团委组织同学们参与了第三届立信大学生文学作品创作大赛、第一届大学生反走私创作大赛和夏夜“影”火——影视作品分享活动。第三届立信大学生文学作品创作大赛最终收到37名同学投稿,议论文、散文、诗歌和小说等各类文体均有涉及;第一届大学生反走私创作大赛收到47份作品,同学们通过绘制海报、拍摄视频、书法创作以及撰写小说等多种方式,科普了一系列反走私知识,向大众发出了打击一切走私犯罪活动的呼吁;夏夜“影”火——影视作品分享活动最终收到134名同学的分享。
组织同学们参与了第四届立信大学生“我的‘流浪地球’”主题征文创作大赛、学院党总支领导的书记院长联合荐书暨读书笔记征集活动、“这就是中国”读书交流会:理解世界,超越生活、“读地方志,讲好新城市新农村故事”活动。
院内教育活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开展“书法的魅力与力量”和安全教育等讲座,书签制作、“年·纪——遇见冬奥”生活分享等活动;还有一系列就业工作推进会、立信校史馆参观、杨浦滨江论坛活动、预科学生专业分流宣讲会、学风建设座谈会等;立足本院特色,面向全院开展“绘梦人文”吉祥物设计大赛、“宿舍公约”征集活动等活动,塑造出浓厚文化氛围,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组织策划了一项全新的春游实践——“春风一画,桃李一言”户外摄影活动,此次活动将现代化美育熏陶与“境教”的传统教育方式结合,师生共同参与,加强沟通与交流,弘扬传统古诗词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在院内外不乏好评。
每年9月,学院团学组织举办新学年系列迎新活动,为新生入学设计独具人文特色的新生手册、精心准备伴手礼、提供良好的接待与服务。
组织开展迎新晚会,紧扣传播中华文化主题,涵盖传统古典服饰、神话、舞蹈文化和少数民族歌舞文化等,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
针对预科班举办了朋辈教育、“你我相连、未来无界”主题团日活动、“预本衔接专业分流回头看”主题座谈会、参观校史馆实践活动等共15项活动,从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生活各个层面进行教育和帮助,推进并深化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工作。
五、以青春之音,响华夏之地
挽民族星光,寻家乡特色:2022年初,学院以徐英智同学为团队负责人的“人民城市实践团”凭借12次地标考察,撰写了10篇团队成员感悟、18篇人民建议故事,产出了一篇三万字的调研报告,提出的10多项建议已由杨浦区政府落地实施,项目累计受到1次领导批示,2次政府表彰,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东方卫视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团队获评团中央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2023年暑期,人文艺术学院实践团队继承徐英智学长的实践经验,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为主题,在杨浦滨江开展了针对“人民城市理念的三维构建”的社会实践项目。实践团队响应《上海市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方案,将“人民城市”在杨浦滨江的发展与“元宇宙”概念结合,通过实地探访,形成了关于杨浦滨江沿线的元宇宙活动设计雏形。同时,参加了以“在城市更新中留住工业底蕴”为主题的人民建议征集现场直播活动,以立信大学生的身份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青年建议。
创新创业正当时:学院于2022年有8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立项,其中两个为国家级项目。另有6名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了第十八届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组同学参加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22年本科生学术论坛,分别取得三等奖和优胜奖的成绩。2023年学院有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立项;知行杯项目《美丽中国视域下乡村环境治理路径研究一基于203个行政村的田野调查》荣获市级三等奖;4个挑战杯项目报名成功,其中《美丽乡村视域下农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荣获市级三等奖;11个“互联网+”项目成功报名进入校赛,其中《“绣彩遗光”--关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绣传承与振兴计划》项目作为“种子项目”立项,《“UBB”——社区青年快闪交友俱乐部》荣获校赛铜奖。学院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同学逐步增多,获奖率稳步提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22年学院同学分别参与了迎新返校志愿者、无偿献血志愿者、校内外疫情防控志愿者,涌现出多名优秀志愿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2023年,学院同学积极参与“同频上马”马拉松嘉年华、迎新返校、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在第五届、第六届进博会分别选拔出三位志愿者,在相应岗位上圆满完成了志愿服务,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
此外,学院2017级校友王正权主动参与了河南省柘城县安平镇的疫情防控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23年学院收到了当地政府的感谢信。
六、构建中央厨房,打造媒体矩阵
人文艺术学院团委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构建团学宣传中央厨房,以学生为主力,产出原创作品并发布在学院“人文团乐荟”公众号及易班工作分站。
易班工作分站累计推出108篇推文,“人文团乐荟”公众号累计共发出推文约150篇,总浏览量达2668次,真正契合了“打造有底蕴、有人文情怀的公众号”的初衷,传递了人文关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扬帆起航顺风行,自强不息谱新篇。未来,人文艺术学院团委必将继续坚韧不拔,迎接挑战,勇往直前,精心策划,全力以赴,再创辉煌。